猫眼电影 > 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海报封面图

二十四城记

24 City
剧情
2009-03-06中国大陆上映 / 103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4
星星星星星
IMDb 7.1
简介

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大丽( 吕丽萍),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小花( 陈冲),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 "标准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娜娜( 赵涛),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动。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 。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avatar
avatar
长评
avatar
逆规则level-icon
没有使电影荣耀的24城真实与虚构 “当初拍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片子一定要公映,这些工人的故事一定要讲出来。但是在国内发行一个纯粹的纪录片是非常难的,启用明星演员,因为他们可以以高效率地呈现的信息。”(by 贾樟柯) 选明星演员为了讲述的效率,这效率是指为了尽快地公映,还是讲述的需要?贾樟柯喜欢阐述自己的电影,不妨替他阐述一次,给纠结于明显演员与虚构部分的观众们一个答复:虚构是讲述的需要,是为了抵向更深层次的真实。相对于赫尔佐格在“纪录片”中创造和处理“事实”、杜撰引言,贾樟柯只是为了公映,妥协般地启用明星演员,为了“让历史更完整”。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谈论吕丽萍等的是非,还有人直接说片子从吕丽萍出现步入糟糕?是因为吕丽萍等的表演糟糕?假?人们不喜欢“明显的虚构”?本就没有真实,创作者选择材料就是一个主观的创作过程。话说回来,这次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的表演都不错,无论是与现实访谈相比,还是仅论表演,都不露破绽。破绽在于我们脑中固有的明星印象与《24城记》记录特点的冲突。 至于这个片子的类型争论,还是来看看赫尔佐格的话:“‘纪录片’这个词应该被小心使用,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词似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为了更容易地为电影分类和因为缺少对这一整类电影更加确切的定义而滥用了‘纪录片’这词。” 阐释 贾樟柯对自己片子的阐释太多了。对《24城记》最漂亮的解读都是出自导演本人。阐述过多是内虚的表现。阐释并不能拯救片子。 在我看来,拯救这部电影的还是恰当的镜头。面对工人、民工、建筑物等时,贾采取的镜头比同代的导演们高明,比李扬、王小帅等的方式恰当很多,暂且不论李扬只拍敏感事件的猎奇、王小帅“左右”选择的肤浅寓意等缺点。 诗句 “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 我萎缩成真理”、“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如果影片的诗意能由插进去的文本生成,这将是多么容易的途径!《24城记》中的诗句只是使回忆诗化,伴着刚隐去的哭泣画面,让观众进一步伤感。 戈达尔的中期电影致力于声音与画面的实验(对位或不对位),今天看来,失败多于成功。电影若只由文本或声音表达,那还不如交由文本完成。贾的这次实验只能说是及格,他还是应该发挥其擅长的优势:对日常细节的挖掘,恰当的镜头,不俯视也不歌颂的态度。 真实与虚构、诗句、一座城市、房产广告,这些都不是构成缺点的理由,但由其简单地拼接起来的电影并不能使一位导演荣耀一生。《世界》失控,《三峡好人》比较好,《24城记》并不理想,其中夹了两部纪录片,我没看过,贾樟柯最好的电影依然是那几部他的青春期、时代与日常生活混合出来的作品。这不是件好事。
comment0
avatar
张小北level-icon
不得不佩服下赵涛在本片这样的一个结构中,出现四位演员是非常古怪和生硬的。 除了宣传中一直提及的陈冲 、吕丽萍 、 赵涛三位女演员外,其实还有陈建斌,但很奇怪的是在绝大多数宣传中都没有见到他的名字。 在这样的片子中,演员的任何表演都非常可笑。虽然她们很努力,但在纪录部分的对比下,她们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矫揉造作”。 在表演整体都很差的情况下,赵涛还能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片子中拉小贾的后腿,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出现在小贾几乎所有电影中的女人。 我已经决定,如果小贾下一部电影还是由她主演的话,我就不看了。 [本来只给了1星,后来又加了1星——给那些真实的工人们。]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110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