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研讨会口碑获赞 传递文化精神内涵更具力量
5月15日,由田波编剧执导,成泰燊领衔主演,丹琳、师清峰等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柳青》在京举办专家研讨会,诸位资深影评人欢聚一堂,真诚交流,看完影片后专家们对电影《柳青》所传递的文化精神频频称赞。
诸位影评人纷纷表示,电影《柳青》的拍摄十分不易,敢于拍摄相关题材的人太少了,有一个人尝试,他们就要支持一次。影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作家柳青扎根农村14年,与农民同吃同住,进行小说创作的辛路历程。人民作家柳青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践行者,影片定于5月21日全国公映,同日国内唯一一部电影敢于直面美国大片同期竞争的挑战,也是对5月23日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崇高致敬。观影结束后,诸位影评人情绪高昂,纷纷发言。
资深评论家 石述思
资深评论家 石述思认为电影《柳青》是当下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能在这么一个相对浮躁的时代沉下去了,拍这么一部作品,他觉得首先这样的一种艺术追求,就非常的难能可贵。我只要说是一部电影精品,票房往往都不好,这是一个很反讽的事实。
出版人 宋强
出版人 宋强认为看了电影以后很振奋,观影反馈很真挚。柳青不但捐了一万六千块的稿费建设社会、做基建,还预支了七千元给村里生产队通电,这种行为令人感动。
曾念群 《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
《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 曾念群认为至少二十年来我没有从其他作品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质感,但这部电影里我找到了这种感觉,这部作品成为沟通现代年轻人的一个桥梁,它有别于整个那时代的其他所有作品了。
韩浩月 作家
作家 韩浩月认为出乎他的意料,很真实,柳青带给他的震撼度很大,柳青作为硬骨头,关于风骨从新让他建立一种向往。柳青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很罕见的。他认为电影公映后,会激发观众对那一代作家真实生活的一个认知吧。这部影片在创作技巧上,在故事的编剧上,在他的体验形式上都是下了很多的功夫。影片很真实,导演把柳青这个标志性符号的人物拍真实了,真正的把他还原成了一个普通人,然后其次是一个干部,再其次才是一个作家,在这三个维度互相之间又产生一种互动关系,人物的质感形象变得非常立体。
司马平邦 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
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 司马平邦认为这个作品里塑造了那个时代,那种真正我们文学的巨魂,路遥的宗师是柳青,他们一脉相承。在我们中国古代那种士的精神在这个电影里看到了中国历史,新中国刚建立这段新农村的生活。觉得现在的零零后八零后的观众,有需求看这个电影,他希望剧组能够有信心。
胡澄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澄认为主创团队是以柳青先生的精神和柳青创业史笔法来创作这部电影的。看完影片他从头到尾感受到的就是深沉感人,觉得这种精雕细刻的工作,不亚于《创业史》的这种笔触。影片给他非常亲切的感觉,有一种泥土香,稻花香,能感受到柳青先生温热的心、深厚的情以及文人和党员的那种担待。
王力扶 编剧
编剧 王力扶认为从电影《柳青》里看到的远远不止一部作品的内容,更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几千年中国人生生死死的一个生死场。影片感动的她边看边哭,她说电影《柳青》是不容错过的一部影片,这部电影的厚度与长度,你们要到电影院里去看。
胡建礼 媒体人
媒体人 胡建礼认为影片对柳青人生阶段的选择还是很到位的,截取了他创作态度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影片里面有些台词也非常发人深省,而且非常有力度,比如说“奢侈的生活,必定会断送一个作家。”对于要做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看过影片会有很深的一些感悟。
谭飞 影评人
谭飞 影评人认为田波导演放在我们的语境下,在做一个尽可能的世界级的表达。谭飞认为这可能是他在中国荧幕上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一次对峙。影片讲的是作家对写作来说质量的重要性,柳青在那个时代无我体现我的价值,忘我的体现我的价值,这对现在年轻人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发,让他们思维方式有些思考,去刺痛他们,现实意义上这个电影有敲响警钟的意思。
姚咏梅 《国企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国企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姚咏梅认为导演把这个电影拍的重内容,是那种亲情式的表达。这个时代是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人心都是浮躁的,没有人能静下来,就更不可能像柳青似的用生命去写作,她觉得咱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她认为:“其实现在年轻人是很有追求的,通过引导都是有正能量、有正义感的,所以我觉得像柳青这样的电影应该多一点。”
众人一致认为,《柳青》在艺术上已经获得了成功,对得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对得起柳青这一代表时代良心的人民作家,助力宣传《柳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去关注新中国的创业史,关注柳青这个人,从共和国的第一代创业者肩头接过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历史重任。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