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青春片,拍出了东北重工业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文/杀手里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片几乎成了烂片的代名词。 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都充斥着矫揉造作的虚假,以及各种无病呻吟的疼痛青春,这些都无法触及到观众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冲动。然而,看过《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之后,体内的荷尔蒙却蠢蠢欲动,仿佛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发出来。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故事背景设置在1996年的东北,那正是旧体制解体的时刻,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北重工业逐渐凋零没落,大量国营老工厂纷纷倒闭,工人下岗失业……影片将青春片这一类型置于这么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把几位主角的青春成长与九十年代末东北社会的时代变迁相勾连,有种年代的厚重感,犹如一部“东北往事”。 片中随处可见空置废弃的厂房,留下一副凋敝破败的残骸,再加上东北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都给影片涂了一层冰冷的底色,而这种冰冷与这部青春片所呈现出的热血暴烈的独特气质形成一种强烈反差。 这种反差也表现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影片从杨北冰一个女性的视角进行叙事,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回顾这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更为特别的是,杨北冰这一角色打破了之前青春片中女主角“岁月静好”式的形象,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性格火爆刚烈,重情重义的“东北女古惑仔”。 或许,是因为东北整个社会与文化基因的关系,东北人骨子里对于暴力都带有一种崇拜情结,不分男女。影片开头便是杨北冰率领一群女“古惑仔”去打群架的段落,那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极大的能量。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刚烈的女生,敢冲进男澡堂和男生干架,却不敢开口说出我爱你。这种反差为杨北冰赋予了极具魅力的人物性格。 与以往青春片中高中生的小打小闹相比,《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在格局上显得更为开阔。这种格局的开阔不仅体现在技校、废弃工厂、夜总会等地标场景的展现上,更体现在时代与人物的交融上。影片将三位少年的命运与东北社会时代的变迁纠缠在一起,让本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过早的融入到成人世界,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残酷法则。 特别是影片将之前青春片中屏蔽掉的暴力血腥、具有毁灭性的部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青春质感,这种青春虽然并不光鲜亮丽,但却是那么鲜活有生命力。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拍出了东北重工业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国营工厂的突然倒闭与青春的戛然而止仿佛是同时发生的。影片最后,在“小香港”夜总会,杨北冰与于一被打得浑身是血的躺在地上,那一刻,他们的青春结束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拍的不是我的青春。其实,没有哪部电影能够拍出每一个人的青春。电影最终还是一个造梦工厂,它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故事样本,你只要找到这个故事与自己的关系就可以了。 显然,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在喝酒打架中度过的,但是,当你看到银幕上的杨北冰为了爱情、友情义无反顾的去反抗既定规则的时候,我不相信你的心底没有泛起一丝涟漪。在你青春的某一时刻,你肯定也会有过这种冲动,但由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规则约束,你没有付诸行动。而电影就是在挖掘你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帮你实现了你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