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烦恼》很好笑,但总有根刺“如鲠在喉”
在营销领域,有这么一句话“走心的文案背后是策略,策略的本质是洞察(insight)”,我想放之于影视剧,也是同样。 近期两部国产片《港囧》、《夏洛特烦恼》,同为喜剧片,同样票房大卖,也同样聚焦在了“中年危机”这个议题,但在两部影片的观影过程中,虽然我时不时也笑的像傻叉一样,但总觉得哪里不对,仿佛有根刺如鲠在喉,笑的仿佛不是那么的爽,心里仿佛还有那么一些失落。 影院看完《夏洛特烦恼》之后,这一感觉愈发强烈,我忍不住思考:国内的“中年危机”影片是不是缺了些什么?联想到同样聚焦“中年危机”议题的国外影片,我发现了影片的不同之处,找到了那根卡在自己笑点里的“刺”:《夏洛特烦恼》没能内视中年危机的核心,给出合理的应对方向,亦没有能引发观众对“中年危机”这一议题的深思。 insight中年危机的精神内核:麻木 中年危机的内核是什么?不同人的理解不同,我认为是麻木,这是像“紧箍咒”一样罩在中年男人头上的枷锁,它让你变得无比迟钝,让你很难感受到身边的善意,不知从何时起,你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开始熟视无睹,你的感官好像退化了,对美食、美景等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愈发退化。所处环境却又好像在施加给你莫大的压力:你仿佛活在了成功人士的阴影之下,家庭的束缚好像限制了你不能再去追求理想,你好像做任何改变都是于事无补了......当然事情并非如此,不知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中年危机的人并不自知。 经典的“中年危机”影片,看完后应该是能引发观众对“中年危机”这一议题的关注,为其背后的心理动因而深思。 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港囧》vs《夏洛特烦恼》 应对中年危机,不同的导演为我们处于“中年危机”的主演们,安排了不同方式的“救赎”,在路上的《港囧》,黄粱一梦的《夏洛特烦恼》,穿越到过去的《重返十七岁》。对比《港囧》和《夏洛特烦恼》,《夏洛特烦恼》的笑点要密集很多、更好笑,但《港囧》对“中年危机”的立意要高出《夏洛特烦恼》太多。 夏洛在梦中穿越到了过去,他是如何过好自己一生的?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开始他以为他想重新追求年少时候的女神“秋雅”,后来他发现自己爱的并不是秋雅,他爱的是年少时自己编织的“梦中女神”的虚幻。所以当夏洛利用未来世界的信息不对称优势追到秋雅后,他迷茫了(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迷茫了)。但在时下的中国,不晓得怎么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随波逐流,按大众认为的“幸福”的“唯一标准”去生活,那就是追求名利的最大化。最后梦中的夏洛以“世俗的标准”过完了自己并不快乐的一生,他醒来后,如果导演更有野心一些,完全是可以拔高整个主题的,对“中年危机”给出自己的一份答卷。只是,这一次结局又是以一种“无公害”的方式结束了,沦为彻底的商业片。影片进行到结尾,其实我是很气愤的,因为男主夏洛根本就没有完成“中年危机”的“救赎”,他只是认错了,只是认错态度比较好,他承认共患难的妻子才是最好的。。。但他本人呢?他没有任何成长,“宽容”、“责任”、“生命的意义”,一些需要留给夏洛和观众们思考的议题,导演统统“堵住了”......影片中我并没有看到“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我看到更多的是“妥协”...... 相反徐峥提交了自己对“中年危机”这一议题的答卷,去路上,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去完成那未完成的“一吻”,follow your heart,给彷徨而迷茫的自己一个答案。但站在我的角度来讲,中年危机的最终的“救赎”是在自己,在于自己心智的成长,所以《港囧》也并没有给出一份我想要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最好的答案会是什么?但我想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将某一议题公开化,引起观众的深思、大众的讨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想问题,我想国产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妨给十八岁的自己写一封信 三次元的世界没有时光机,你不可能像《夏洛特烦恼》一样在梦中穿越,只是无法回到过去,也不妨碍你想改变自己、归零后重新出发的心。不妨给十八岁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不会也有点好奇呢?现在的你,会想对十八岁时候的自己说些什么? 如果是我,我有好些话想说:多把时间花在自己的成长上,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中,读书、旅行、写作、发呆、恋爱、失恋......总之想到了就去做吧,多去你向往的地方看看,扩展你生命的宽度。也可以掌握一项研究到极致的技能,成为某一领域的绝世高手,也能博览群书,心中有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些积累都会增添你生命的厚度,当有机会来敲门的时候,你会把握得住...... 结语:说了这么多,可能最重要的只是想表达一件事情,生活比想象中的美好,你的心足够年轻,你总是可以重新出发的,活在当下,做更好的自己。
评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