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愿的英雄,不纯正的史诗
《指环王》电影风靡神州的时候,跟风买了一套小说,顺带也收了《霍比特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对故事的记忆就像被扔进壁炉烧过的羊皮纸,再怎么努力拼凑也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对比原著和电影当然无从谈起,只能就电影聊聊了。 用小人物做大片主角,可以给观众充分的移情和参与感,但面对一部史诗巨制,观众更期待看倒主角的英勇壮举。表现成长的情节铺排有很多种,塑造不自愿、不情愿的英雄是个古老的手法。毕尔博•巴金斯本是个陶醉在田园生活中的平凡人,过的是小资阶层般的闲适生活,在芳草茵茵中的长椅上吐着烟圈,享受午后的阳光和空气,入夜后烹饪一顿丰美可口的晚餐大快朵颐,生活过的节奏舒缓,有条不紊,这是一个自得其乐、与世无争的典型小人物,不大可能哪天头脑一热就踏上冒险征程,需要适度的催化剂。 首先,甘道夫用一个几乎有点狡诈的小伎俩,颠覆了巴金斯井然有序的慵懒作息,也在他内心如镜的止水中搅起了漩涡,对山高水远的旅程产生兴奋和憧憬,于是次日,当血管里的液体已开始升温,却发现不速之客们早已辞别,那心有不甘下奔跑追赶的一幕,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不自愿变成了自愿。就像很多爱情片结尾的男女恍然醒悟,奋力追赶飞机一样。摆弄对方心理,激起欲望,这种欲扬先抑的技巧总是很管用,甘道夫是个智者。巴金斯第一次意识到冒险不是儿戏,打起退堂鼓,是在石头巨人搏斗时险些丧命,但当他打定去意,手中精灵宝剑却泛起蓝光,强敌来袭,打破了他回家的幻想,只得鼓起勇气为生存而战。这情势所迫来的恰到好处,巴金斯继而陷入与咕噜命悬一线的对峙中,凭借智慧逃出山洞后,他刷新了对自己独力应敌的认识,这才二度追赶矮人团,不情愿此时变成了情愿,迫不及待要当个建功立业的真男儿。至此,巴金斯完成了从弱者到勇者的心理转变,飞身救国王,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从他内心出发考量,则是合情合理。 相比《指环王》,《霍比特人》的基调偏轻快活泼。开局的气氛颇有童话色彩,一堆矮人闯进家中饮酒作乐,拍的如同迪斯尼早期二维动画般缤纷热闹,这种不正经的意味在“巨人烧烤”一段达到顶峰,双方个头悬殊的砍杀、杜撰“寄生虫”以保命的种种儿戏举动,若用动画拍摄,原封不动的编进《功夫熊猫》或《驯龙高手》中,观众也不会觉得异样。气氛的转折点是在精灵城,精灵族文化中那些圣洁、空灵、玄奥和肃穆,过滤了故事的卡通成分,宣告了真正考验意志力的千难万险的开端。果然摆脱玩闹气氛的巴金斯很快尝到征途不易,萌生归念。之后也有逗人开怀的桥段,比如和咕噜的猜谜游戏,但那已是黑暗阴森的笑料,好比从皮克斯跳进了蒂姆•波顿的哥特世界,不复开篇的阳光。 影片和《指环王》一样,仍是姓名庞杂的群戏,但在调度上似乎力有不逮,拍成了巴金斯和甘道夫带着一群矮人“双雄闯关”。十三个矮人能够让观众记住,但也仅仅是记得住而已,而且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他们各自外貌、装束、衣着和兵器的区别,而非灌注了迥异的性格后的鲜活生动。原著中设置了一个弹弓矮人,但电影将弹弓的杀伤力拍的如此之弱,真不知他如何跻身十三强。索林一角从角色定位到演员的表演,都有向正传中阿拉贡看齐的野心,但除了高声嚎叫、阵前发狠,以及偶尔训斥一下手下,几乎没什么发挥,更缺乏后者“王者归来”的霸气。 除了结合实拍和电脑特效的自然风貌,《霍比特人》中最值得一看的仍是动作。和《指环王》首集一样,影片算是个超长序幕,两军对垒的大场面只有一小段,而且存在于闪回,主打小团队的公路片式冒险。片中惊险场面不少,但攀登山崖小径、两度与半兽人的遭遇战,都只属于刀刃不接的危险遭遇,只有木吊桥逃亡一段,算得上真正作战。这段对抗凝聚了非凡的想象力,极富《夺宝奇兵》和《加勒比海盗》的动作风格,包括奇险诡谲的地形,飞天遁地的场面调度,别出心裁的攻防花样,连串精妙绝伦的巧合,多路人马的并行作战,以及怎么折腾都金刚不坏、一再从死神镰刀下窜出的主角们,仿佛一场编排精致的鬼马杂技秀,千钧一发中满是横生的妙趣,值得反复品味。 从影片可以看出,彼得•杰克逊仍想复制《指环王》三部曲的辉煌,但如今原著只有一本(而且篇幅还不如正传中任何一本),却仍要拍出线索饱满的三部大部头,难免有点巧妇硬要作无米炊的尴尬。不到三小时的片长有三处场景自我重复:巴金斯只身追赶矮人团,众矮人被缴械待宰时甘道夫突然现身以魔法解围,巴金斯一人面对强敌时众矮人窜出施以援手,这是太(却不得不)流连于细枝末节带来的缺憾。总的来说,这个新三部曲的开篇,更接近一部背景放在古代、气氛较严肃的《盗墓迷城》,而非宏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魔幻史诗,它仍是一流的娱乐大片,前提是不拿来和《指环王》相提并论。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