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情节,泡沫情感
《倾城之泪》是一部令人尴尬的作品,令所有人尴尬。导演黄真真和她的搭档郑丹瑞,水准大失;海报抄的是韩片《悲伤电影》,煽情技巧很拙劣,情节编排太糟糕,没有底线的“中莱坞”气息扑面而来,又一次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蒙羞;主创拿如此电影伺候观众,原来在他们眼中,观众的需求如此低幼。 黄真真誓言,要让纸巾紧俏。动机没什么不对,女性喜欢感伤通俗剧,男性卸下防备在黑暗中泪流满面,消费者需要催泪炸弹。途径也没什么不对,让人物凄凄惨惨,让他们大悲大伤。可是,操作方法完全错了。我不知道是因为黄真真和郑丹瑞太小瞧观众,还是尝到煽情的甜头,便不管不顾地添加泪点。他们去年捣鼓的《分手说爱你》,实验风格加传统爱情片的煽情高潮,票房收益不错。《倾城之泪》像是一部“泪点公司”(如果有这种公司的话)的产品,主创根据他们想象中的观众需要,在催泪弹上不断添加催泪胶,他们希望炸弹威力够猛,炸得纸巾漫天飞。 首段绝症女和绝症男的故事,情节编排之俗套,像是出自十年前的写作初学者之手,韩国影视喜欢玩绝症,可人家不是这么玩的。诚然,现实中不乏生命悲剧,在医院、在山区、在每个人的身边,到处都有罹患绝症的人们,但影片的呈现方式,完全脱离于现实,不是在映照人间悲剧,只是在制造影像悲剧。第二段听障音乐家奏起了命运的琴弦,故事发生在上海,可看上去不像在人间。末端两位打工青年的故事,比首段更狗血,小人物的设置,本来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但情节太飘摇,三两步之后,仿若远在天边。 绝症女和绝症男,今年有顾长卫的《最爱》。几个身怀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实现一个目标,次段的这种“强盗电影”模式,今年有《钢的琴》。打工仔的故事,今年有《不再让你孤单》。当然,《倾城之泪》的诉求和取向,与它们各有区别。它们都有点追求,《倾城之泪》全是俗套。常见的俗套,需有新的桥段填充,才能焕发新意。由郑丹瑞和黄真真牵头的编剧人员,显然太漫不经心,以悲剧为基调煽情,却缺乏对悲剧本身的尊重。对悲剧、对生命、对电影、对观众,他们的做法,像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上交了一篇荒诞不经的文章,名字还叫《悲惨世界》。 黄真真与《倾城之泪》,成为港区导演北上拍片的又一负面案例。内地市场之于香港导演,越来越像好莱坞之于外国导演,一些人意气风发开启新时代,更多人水土不服。内地市场供养前来淘金的外来者,也在强势地改变着他们。在《倾城之泪》中,看不到丁点属于黄真真的特色。首段中纪录片式的访问片段倒是黄真真的一贯路数,而这两年许多电影都有如此片段,算不上什么特点了。 不能把一切病症,都归为水土不服,归为熟悉市场和文化之前的练手。影片的主要问题,是导演黄真真等主创自己造成的。李治廷吃力而蹩脚的普通话,实在太煞风景。对“给力”这种流行语的随意滥用,彰显了他们对内地文化的陌生,他们的本意应该是贴近市场,却贴得过头、让人不适。后两段,架空的背景和身份设置,明摆着他们的凭空臆想。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解决,至少,能解决掉一大半。合拍片已有十年以上,经验和教训积累不少,他们似乎并不借鉴。文化差异,情节问题,演员表演,等等,通过亲身调教、请人指导、市场调研,可以改良很多。 作为创作人,编导该尊重电影;作为商品制造者,该尊重消费者。缺少尊重,必将换来信任的丧失。生硬地将三个故事拼贴到一起,影片海报的前身《悲伤电影》,也是三个故事,但却是精心地结合在一起。黄真真的纸巾誓言,多半无法达成。影片激发的,是一点泪水和许多口水。【搜狐娱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