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上海故事”的一桌饭
中秋月圆盼团圆,尤其中国人讲究传统佳节团圆饭。导演王全安带着他的新作《团圆》恰合适宜的在中秋档上映,让观众因“上海故事”的一桌饭,回味团圆,体味亲情。 电影《团圆》讲述的是一名台湾退伍老兵垂暮之年返回故地上海,希望找到失散的妻子,并带她一起回台湾。时隔多年,他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位妻子和现任丈夫的平静生活。妻子的上海丈夫虽然同意两人返回台湾,但其内心却又难以平静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妻子也因此陷入爱情、亲情等复杂情感的纠葛之中。一段历史,两份感情,三位老人,演绎了这个即特别又平凡的中国家庭中时而平静、时而激烈的情感历程。 该片虽取材自真实事件,但是这样的事情又远离大多数观众的生活。所以,演员的演技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三位戏骨级演员卢燕、凌峰和徐才根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故事里三人之间这段纠葛情事。并没有斩钉截铁的告诉你事情会怎样,而是让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产生情绪上的起伏。电影中最常见的戏是吃饭,最简单的戏也最难演,好在有三位老戏骨,他们让每餐饭都吃出了别样的滋味。 影片讲述“上海故事”,而对常会精打细算的上海人更是讲究餐桌文化,影片之所以叫“团圆”,自然少不了“合家团圆”的吃饭时刻,导演可能就是通过几场谈话,几次吃饭,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就以影片里的几次吃饭来说,刘燕生第一次到乔玉娥家时,不仅是乔玉娥的儿孙们都到来一起吃饭,还有居委会的大妈,传达出了过去数十年里中国的这种组织观念;随后有几次是刘燕生、乔玉娥及老陆的三人吃饭,吃家常饭聊家常话但又玄机不小,如那一场三个人一边吃饭、喝酒并回忆起数十年前的离别那天时,跟随着部队撤离台湾的刘燕生,记忆里那天的上海是下着大雨,隐含着他那灰沉沉的心情,而在乔玉娥的记忆里也是下雨,背后则是她的离别泪,但对于跟随着部队进军上海的老陆来说,自然是兴高采烈而觉得阳光灿烂的——在这种“罗生门”式的记忆、叙事的背后,折射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处境、情感,很内敛又恰到好处。 “上海故事”用沪语诠释,生活化的气息使得影片更为真实。影片起始,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促发了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剧烈动荡。随台湾老兵返乡团回到大陆的刘燕生要带走乔玉娥,乔玉娥迅速答应,这其实多少弱化了其两难困境的选择难度。与王全安早期影片中余男所饰演的那些女性角色不同,乔玉娥面临的是恩情与感情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与相濡以沫一辈子的陆善民,一方面是与相爱一年的刘燕生。这种两难选择,在一个时间与历史的维度里,显得相对更为复杂。 影片虽名为《团圆》,但片中屡次出现“不团圆”画面,比如有情人的码头告别、节日之际空守家中的老人等。似乎导演试图诠释人在悲喜困境中的复杂。团圆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但真正的团圆是不存在的,我们都会来都会去。所以它不是形式上的,它是一种追求。缺的那个东西就是现实,当你意识到了你就更会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