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生》:此系一阉货?
文/满囤儿 看过剧情简介,我们感到邹静之写出了一个关于两个小武生师兄弟的成长史诗;看到高晓松导出来的电影,我们感觉不到这个史诗故事有丝毫的史诗气质。于是我们只能怀疑,眼前的《大武生》难道是一阉货?如果是被改名为《孤单特工》的《大叔》,出现这种被阉割迹象,我们尚可理解,可是我们自己的人拍的自己的故事,也显得好像被人阉过一般,怎能不让观众无语? 《大武生》原本的故事创作,是相当有想法的,而且格局是非常之大的,不仅有武生行当内的争斗、行当外的情仇,还有历史大环境中的阴谋,以及两个师兄弟的成长。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也非常有史诗般的悲凉厚重感。可惜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要想真正塑造出两个师兄弟的成长史诗,没有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是断断不可行的。而《大武生》作为一个商业片,时长仅有10*分钟。试想一下,如果你非得把《美国往事》做成10*分钟,除了强行阉割之外,还有什么更快捷的方法吗?因此说,《大武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主创的眼高手低。一方面是颇有艺术追求的成长史诗格局,一方面是追求高效高利润的商业目的,这两者怎么可能碰撞出好电影? 从电影剧本创作的传统来看,《大武生》并非传统的格局,甚至是有意地在传统格局上动了手脚。比如我们常见的一种电影故事格局是:拜师--师傅被杀--报仇未果--刻苦修炼--出山--报仇成功。非常标准的90分钟功夫片。可是《大武生》显然看不上这样老掉牙的套路,非要开拓创新,于是就将其90分钟该表现的东西,压缩到了影片的前20多分钟里。只用了20来分钟,《大武生》就完成了“拜师--师傅被羞辱--刻苦修炼--出山--报仇成功”。试想,人家90分钟才讲完的故事,你就给20多分钟时间。如何办到?高度浓缩?密集的信息量传递?高晓松显然做不到。那么也就只能采取粗暴的阉割方式了。于是,我们看到影片的前20多分钟,完全就是从传统功夫片里剪出来20多分钟的感觉,只要出现转场,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严重的割裂感。 之所以如此急匆匆地不惜自宫也要在20分钟讲完90分钟的故事,是因为人家还有另外两个本来该用90分钟讲出来的故事:兄弟反目和女人的阴谋。两个武生的反目,和大S的忍辱负重最后暗算两个仇人,完全都是完整的电影形式,非得揉吧揉吧地拧在一起,比让两个娘气的爷们儿互摸还恶心。这种揉吧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让故事看上去更离奇,还是为了给小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如果是前者,那就是投机者,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失败者。通过一段离奇的故事,来让小武生成长,无可厚非。成长史诗都这么干,干得漂亮就成。可是偏偏《大武生》干得很糟糕。也许是导演太稀罕这俩俊脸蛋儿了,吴尊和韩庚饰演的两个小武生,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字----“潮”。两个人的性格、社会身份的细微变化,导演根本就没能传达给观众。观众感觉不到两个人一步步的细微变化,就看不到两个人的逐渐地成长。比如说,两人挑战岳江天后的一个镜头,吴尊的性格、行为方式、外形就骤变了。这种一觉醒来便暴富的事儿,就连郭美美都得自叹不如啊。 把传统戏剧模式中的必要段落强行删减,角色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又表现不出来,导致本片空有一个大格局,却处处存在割裂感。每个角色的每个台词和动作,都透着那么股子自以为是。他以为他的角色该愤怒,他以为他的角色该跋扈,他以为他的角色该吃醋,他以为他的角色该动情......在严重阉割过后,该有的都没有了,可他还以为他有呢。爆笑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