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梳头》:经验的分水岭
文/满囤儿 在看完《夜半梳头》后和同看的朋友们像往常一样随便聊聊。聊天中发现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谜底的知悉时间各不相同。有的人很早能猜到谜底,有的人很晚才全然明白。究其原因,在于导演在片中采用了影像手法叙事,也就是即使在故事还不明朗的时候,他通过对个别镜头的特殊处理,预示了故事未来的走向。这种隐藏在构图、角色站位、潜台词、道具等细节里的信息,能够被观众第一时间捕捉住多少,则取决于这个观众的观影经验。 那些看悬疑片烧脑片较多,并且有一定的影视创作经验的人,能够捕捉得更多,便能更早地猜出谜底;那些看悬疑烧脑类电影较少,并且并不熟悉镜头语言的人,便会错失这些细节暗示,从而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到片尾才被“告知”一切。看《夜半梳头》,成为了观众经验多寡的分水岭。 有朋友肯定会质疑,悬疑片不是让观众越晚猜到才越好吗?其实猜不猜得到结尾,从来不是衡量一个悬疑片好坏的标准。因为观众的经验深度和知识广度是不尽相同的,那么看到同样一个片段,理解的透彻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只需要三个线索就能推理出真相,有的人却需要十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创作者非要实现“任何人在结局前都不能猜到真相”的话,那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电影的前*0分钟里不做任何铺垫和暗示,真相与前边所出现的东西完全无关。 “故意不说,最后让一个之前没出现过的人来揽下一切。”成为了现在很多华语悬疑片避免被观众过早猜到真相的手段。这种手段尽管能够实现让观众完全猜不到的效果,却会显得低级业余而被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观众在最后并未得到恍然大悟的畅快,而是被人戏弄的愤怒。阅读日本那些本格推理小说的时候,我们会有很明显的体验。书中的每一段故事推进,都是带有信息传递作用的。观众被吸引的便是能够从字里行间觅得蛛丝马迹,从而在真相揭晓前自己先拼凑出一个在与作者给予的进行比较。往往是自己推理的结果与最终结果越接近,越开心。 经典烧脑电影《第六感》、《致命ID》、《蝴蝶效应》、《记忆碎片》等,也并非让观众一头雾水到底。同样会有经验丰富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就猜到结果。只是其一层层的推理,不断地自我推翻,再用新线索重建,最后发现自己觉得最绝的那个真相恰好就是真相时,才会忍不住喊OMG,而不是WTF。 《夜班梳头》虽然达不到烧脑的级别,但是并没有故弄玄虚。从两位主人公进入别墅开始蜜月,两人身边出现的各种诡异事件就有着一定的信息传出。而且观众似乎可以感觉得到两个人的各种交叉和平行。导演对镜头的处理不仅有意突出惊悚、性感等商业元素,而且还巧妙地隐藏&暗示了可以获知真相的线索。建议结伴观影,并各自记下自己是在第多少分钟,通过哪个段落或哪个镜头看出了真相,然后在映后比一比,看谁的信息捕捉最准确、最迅速、最全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