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陈凯歌,终究平凡的《赵氏孤儿》
自从无极开始,陈凯歌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是《梅兰芳》也好,《赵氏孤儿》也罢,票房上算不得失败,口碑却给力不足,就像一个力拔千钧的武林高手倾其全力挥出的一拳,却打在了厚厚的海绵上一般。 赵氏孤儿故事出自左传,在史记中成形,最后由元杂剧蔚成大观,历代戏曲中,对这个故事都有传唱,京剧中也有经典名作改编于此。甚至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还以此为蓝本创作了歌剧《中国孤儿》,成为了在西方最广为人知的中国故事之一。如此著名的桥段,无论是谁当导演,也无法在剧情上做出太大改编,所以细节和在悲剧中展现出的人性,就成了此剧成败的关键。 陈凯歌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总是很多。他是典型的作家型导演,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篇文笔华美的散文来逐字打磨,又恨不得如同最顶尖的小说般处处暗藏伏笔埋藏杀机。一部被寄予厚望的《无极》,被硬生生的折磨得不伦不类,只留下一个馒头的血案这般笑话。 所以陈导的影片不怕细品,怕的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的大嚼快咽。可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变成了四不像。被网络快餐打磨得麻木了的观众在没有精力像中学语文课上一样逐段去分析中心思想。本片像陈导的上一部作品《梅兰芳》一样,犯了节奏把握的问题。一开始杀戮四起,情节张力十足,从屠岸贾造反杀灭赵氏全家,到用全城婴儿性命要挟,再到公孙家程氏母子牺牲,让人神经紧绷。虽然难说有多么优秀,至少不失商业大片的气势。可至此风格一转,报仇的野性深深掩藏在了孩子成长的温情之中,老奸巨猾的奸臣变成了充满父爱的大叔。虽然这是最后报仇大业得成必要的铺垫,但在电影中,如此处理却显得有些前后脱节。 好在两个老戏骨的表现足够撑起本片。葛优在本片里奉献出了最好的表演。风烛残年的老人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而深藏在心中对孩子的爱恨交织,对仇人的步步为营,都有足够的感染力。而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亦正亦邪,不得势时甘受胯下之辱,一朝登天便有赶净杀绝的霸气,而在日益成长的孩子身边,又变成了慈爱的父亲。那一次次眼神,表情甚至气质的改变,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再来说说人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放在人们面前,而在悲剧中,最让人打动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变化。没有人花钱走进电影院是为了难受,我们需要的,是开心或者感动。这本来是个绝佳的题材,有足够的腾挪空间让导演展示。可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勉强只能说差强人意。 “牺牲”应该是本片的主旋律。影片的最初,范冰冰饰演的庄姬为了救出孩子,自刎于庭院之内,殷红的鲜血缓缓渗出,浸染了那片洁白的沙石。而后,公孙大人之死,程婴的妻子和孩子之死,都只是为了救出赵家仅存的那一点血脉。为了“不绝赵祠”,他们的牺牲伟大而壮烈。 这也就引出了陈凯歌对原本故事改变的几点问题来。首先,原著里程婴的妻子是没有死的,可本片中其妻既死,而程婴本人也没有隐藏身份,那么赵孤应该很容易就会得知,自己的义父就是杀母仇人,那么,两人在漫长的十五年相处中,如何会心中没有根刺呢?其次,原著中程婴是主动把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本片中却成了被迫,如此一来,确实比较符合人性,毕竟没有哪个父母会舍得用自己亲身骨肉去替换一个素不相识的婴孩。但这种改变,无疑降低了悲剧的浓郁程度,也让屠岸贾后来收留一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当门客这种行为有些解释不过去。 特别是最后,当赵孤得知最爱的义父竟是灭掉自己满门的大仇人时,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应该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一面是被冤杀却素未谋面的亲生父母,一面是血海深仇却从小相濡以沫的义父,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有巨大的表现空间。可是本片里,只剩下他像发了疯似的报仇,当他一剑剑的刺向身前的老人时,难道不会想起这十五年来这个人对他的种种恩情?影片至此,败笔显露无疑,开篇塑造出的精彩也不复存在。 陈凯歌有些迷失了自己,《霸王别姬》时的细腻情感似乎早就荡然无存。但我仍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希望,那会是他的回归之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