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观影吧,把洋妞带回家
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哪件事情都不算小,电影《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特别深入中国典型性家庭故事的“家事”作品,片中的家庭代表着当下城市居民的生存方式和奋斗目标,特别是在一线发达城市,有着很强的典型代表性,那就是,家长努力将自己的意愿加诸给孩子,却根本不在乎孩子的真正成长需要,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当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教育观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洋妞到我家》的故事,冲突的集中点在于——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其实,国与国,区域与区域的关系,会有一些不同的生活追求,幸福,是所有人向往的不二法门,但有关幸福的理解,却完完全全的不一样。当我们常常将道听途说甚至是歪说的育儿理念,当成至宝 比如说“穷养儿,富养女”,以及演绎的升级版“儿子当乞丐养,女儿当公主养”,但把儿子当乞丐的,估计没几个,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儿子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小皇帝,当然,女儿的小公主未来,更是变本加厉的去打造了。 电影《洋妞到我家》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刚执导,题材足够现实,话题足够犀利,剧情也足够接地气,故事直指当下有孩家庭的“羊圈”式教育与“移民”化倾向,通过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洋妞在中国的到一个三口之家的境遇,讽刺并鞭笞了当下国人的家庭教育之种种弊端。片中洋妞恍如一条“鲶鱼”,不仅打破了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态平衡,更可贵的是将原本弱不禁风的娇羞刁蛮女儿,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式教育,给整个家庭带来焕然一新的未来。 《洋妞到我家》中的洋妞,是一名来自于哥伦比亚的互惠生。互惠生,这在欧美国家是已经存在近百年历史的国际间青年交流学习的扶助计划,在中国,应该是近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渐渐在一些大城市流行起来的。《洋妞到我家》就是利用互惠生这个概念,试图让中产阶级家庭冷静的对待移民,并从根本上权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利弊。 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对比,来分别陈述利弊。三口之家中,徐帆扮演的是家庭主妇皮妈,而陈建斌则是暖男家庭主夫,影片反思的是中国式羊圈教育的陋习,情节真实,仿若身边的发生。徐帆一门心思的往国外钻,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是一个最佳的途径。从她回国探亲的闺蜜看,国外犹如牢笼,国内才有暂时的安逸。而从为徐帆办移民的老外中介,也让她可以感知,她这样一个国内收入还不错的化妆师,到了国外,只有给死人化妆的工作可干。 作为互惠生过来的洋妞,虽然是一路穷游,甚至扮过乞丐,但中国对她而言,确实是天堂一般的地方,无论是北京悠久的文化,美丽的景色,还是徐帆一家宽敞的居住环境,都成为她向家里炫耀的资本。生性开朗奔赴的洋妞,却也慢慢发现,在这样的一个看似物质生活更为丰富的社会,人性的内容却被压抑,连小小的欢乐都谨慎无比,特别是小公主毛毛,简直就是生活在保护罩中。 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在《洋妞到我家》中展开了激烈的碰撞,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已经不是一个文化差异碰撞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更倾向于哪种方式会令孩子的未来更美好。所以,本片最华彩的地方也在于此,其中“中西过招*0回”,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喜怒哀乐的观感,更是能引发诸多深思的现象解读,这是《洋妞到我家》的社会化价值所在。战台烽特别建议,所有的有孩家庭,都带着孩子去看一场《洋妞到我家》,这就不仅仅是欣赏一部电影,而是将洋妞也带到了自己家中,接受她的快乐奔放式家庭改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