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看不懂,就怕你说没看过
《河边的错误》关注它有好久了,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导演说它是一部荒诞现实主义题材!看过魏书钧的前两部作品,但都过于注重自我的意识形态,立意浅且剧情不够。 本片是根据余华的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创作,由导演自己跟康春雷进行改编。用胶片拍摄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环境状态,有编剧康春雷的加入,使该片的剧情也是非常流畅紧凑,近两个小时完整叙述了一段陈年往事。胶片独有的墨绿色质感为角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让演员的表演模糊化。我较喜欢的是影片当中的场景布局以及空镜、使得镜头语言十足,把角色交给观众,让观众进入角色。结局快速带过却又把镜头推向新生儿,打破第四堵墙,故事还在继续,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个人评价*分,期待魏书钧导演的下一部。 略有剧透,慎重阅读。观影后看不懂的可以看看,自己的小总结。凶手一开始就是疯子,第一位死者“幺四婆婆”,在外人看来是个有爱心(收留了疯子)又不善交际的养鸭户,可实际里却是一个受虐者,房梁上的鞭子血渍。说明在家的么四婆婆经常受到虐待惩罚,在河边遇到疯子,让疯子上岸自己则躺在地上让疯子杀了自己。第2位死者“王宏”,平日里是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私下与工厂的钱玲有着不正当的关系,猜测是“婚外情”,伴随查案线索的推进,这份不正当的关系被警队队长马哲发现,王宏交代了一切后约了钱玲来河边想了结这份“关系”,钱玲没等来却遇上了疯子,被疯子用同样的手法杀害。第3位死者“许亮”,一个被错判了*年,在第7年才被放出来的“嫌疑犯”,生活上是一个理发师,私下却是一位异装癖(女装),也是在线索的推进中被警队队长马哲发现。(对于许亮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台词很少,但角色背后故事却让人联想…猜测啊!当年被错判很可能是自己为了避免异装癖被他人发现,选择了沉默,再加上当时正义程序上的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对这段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移步顾长卫的《立春》剧中有个胡金泉的角色类似,这里就不多说了。)马哲那天晚上对他的谈话中,他应该就意识到了,口中的“大波浪”早晚会被发现是自己,于是吞安眠药想一走了之,结果被马哲成功抢救,事后送锦旗给马哲,我就猜到了这个角色差不多是要走了,结果下一秒就跳楼死在马哲的车上。(让我猜中的是他送锦旗对马哲说的那一句话,“我这颗心终于放下来了,平静下来了,我已经规划好未来的事了”。)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你伸手是想着拉他一把,而在他看来是送他一程。第4位死者河边小孩,影片开始就是由他在废墟房子里面找寻伙伴,在案发河边与马哲的对话中可以知道,小孩喜欢冒险,胆子大,且好奇心重,也因为喜欢冒险,好奇心重,在桥上被疯子用石头拍死在河里。 整个叙述下来,“河流”被看作是大地的血管是主干,映射到剧中则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疯子的第1次杀人出现,就在河里上岸的,他是由主流意识诞生的“执行者”。受虐者、不正当关系、异装癖、好奇心等等在当时看来都是与主流意识相悖论的“错误”,所以激荡的疯子带走在河边“逗留”的他们,男主马哲则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男主是疯子的A面,或者说疯子是男主的B面。为什么选择男主马哲呢?因为马哲提到过他获得过“三等功”,三等功应该就是当时的主流追求,也是作为正常人的身份证明,但是马哲在片中并未找到,就代表了他作为“见证者”时期的迷乱和疯狂。马哲是一个带有正常追求的疯子,梦中他在庙里开的那4枪,他就已经要与疯子断绝了,最后在河边用石头拍倒了疯子,成功收到了队里三等功嘉奖,又回归到正常生活。可影片最后却把镜头定在了马哲小孩的澡盆里,小孩在澡盆里做了与疯子在河边同样的动作。结合导演的那句话“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故事没结束~ 关于马哲与疯子,在片中众多对话和场景中都有暗示。①在河边,众人对疯子未取得交流,而男主却与疯子进行同样动作。②在医院检查时,医生说到男主的孩子会有认知障碍,妻子却表示家族双方并没有类似疾病。③在梦中他与疯子和死者们见面。④在家中与妻子讨论孩子的去留时镜子中出现了三个自己。⑤在结局部分,马哲进入河中体验疯子的感受,疯子则在岸边穿上了马哲的衣服,上岸后马哲用石头拍倒了疯子等等。 在戛纳和平遥电影节提名与获奖,我想是因为他掀开了一个时代的伤疤,让人们重新又记起来了。一件“事情”不怕你看不懂,就怕你说没看过! 不写了,等网络版上线后在看一遍。(朱一龙照这个进度下去,期待度还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