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都看到彼此的影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的英文片名言简意赅——《The Son》,直译“儿子”。其实电影有一半时间是在描述父亲,但父亲只是身份直译,他也是儿子。电影最动容的一幕,就是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暴走,甚至一度将其推倒在地上,猛然间,他在自己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无比厌恶的父亲的身影,正在与自己慢慢融合……顿时父亲感觉无地自容。 其实,在电影中无论是泽恩•麦格拉思饰演的儿子尼古拉斯,还是休•杰克曼的老爸彼得,他们在某一时间段,都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奥斯卡获奖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原班人马。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再度将目光投向家庭问题,从父亲到儿子,二者侧重点不同。曾经无所不能的金刚狼,卸下行头之后,回归凡间要处理家庭琐事,面对自己的儿子他无能为力。 成长期的儿子,叛逆且略显自闭,甚至逃学且有自残倾向,电影并没有明示造成尼古拉斯心理状态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青春期的阵痛,还是因家庭破碎受到巨大心里创伤?只能说雪崩来临,没有一个雪花是无辜的。这就是人间百态的家庭故事,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家庭之中。 电影叙事波澜不惊,但对故事细节和人物情感的描述非常细腻,用句大白话来说是“接地气”。正因为对角色情感和心态拿捏的异常准确,使得观众代入感不错,很快的就进入到电影里,因为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你都会在片中几位角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片中家庭的变故是作品的个性化设定,但角色心态会让人共情:“电影演得不就是我的故事吗?” 在父母不经意的情况下,他吸收了众多的负面情绪而演变成一种焦虑,貌似负面情绪突然袭来毫无原因,一秒钟就突然从晴空万里变成阴云密布,下一瞬间就是一个炸雷般的爆发。困在这种情绪里的孩子既然逃不出去,就只有忍着。 离异家庭的孩子,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建立的青春期,却承受者因父母离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导致他极为敏感。片中孩子沉默寡言,但在只言片语之中,却字字扎心地表达了对父亲离开家庭、对母亲离婚后满嘴抱怨的困惑,对他而言,昔日美好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留下来的只是父亲另结新欢、母亲对父亲的谩骂,那些扭曲的情绪积聚起来慢慢将他碾碎、压垮,并逐步演化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 人到中年的父亲,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外人看来,但些许的变故,都会让彼得这个身为人父的普通人感到困惑、不知所措,烦恼甚至痛苦,在两段婚姻的纠葛与责任中夹缝生存。他一心想要做个好父亲,想打破昔日父亲对自己的代际创伤循环,当彼得和自己的父亲用餐时,蛮横、自私的父亲和努力压抑情绪的彼得,特别清晰地能从这个中年男人脸上读出那种“年少时我无数次发过誓,长大了不要变成我爸这样”的情绪、 可见,尼古拉斯遭遇生活剧变导致心态崩溃,他与父亲产生极大的矛盾,彼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但依然和父亲心结未愈,两个都被被创伤的阴影笼罩,他们都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儿子尼古拉斯的叛逆和自闭行为,虽然为父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个努力希望不要伤害别人的善良孩子。所以他选择隐忍,把一切憋在心里,最终积怨成疾。而父亲彼得始终活在“好爸爸”的魔咒之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好,就连最后他还要执意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他认为只有家人陪在孩子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其实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沟通,父子关系由疏离上升到紧张,最终导致隐藏在心里的矛盾喷发,也就有了本文开篇那一幕。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这种波故事情节澜不惊的家庭电影,且越看越能感同身受,因为家庭情感纠葛是普世共情的难题,亦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电影像手术刀一样,把生活的真相血淋淋地展示出来,拍出了我们平时三缄其口,却又不得不终日面对的父子、乃至家人关系。毕竟,我们生来就是某人的“孩子”,却要付出很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无法奢望从一部电影里学到什么,但至少能够引起我们反思,引发我们对家庭关系和代际创伤的思考,也就足够了。 该片有不少闪回片段,都是年轻的彼得带着年幼的儿子尼古拉斯在海边度假、在沙滩游玩的时光。大概所有的天下父母,心理都会埋藏这类似的记忆片段,因为段记忆时光最为美好,为人父母最有成就感,家庭最和睦。只不过,生活时不时会给我们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