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人而终老,择一城而终老,择一技而终老,都是《匠心》
我们常说“匠心”,但究竟什么是“匠心”,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也并不是很简单可以搞明白。因此,电影《匠心》的公映,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更透彻更具象的了解“匠心”的机会。 看《匠心》看什么?首先是“匠”,是影片所呈现的中国传统的木雕技艺。影片中的木雕艺术,来自于浙江的东阳,这里是闻名世界的木雕之乡,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其二是代代传承,令这门技艺在延续中,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在《传承》中,我们可以更近距离的,来感受那些木雕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木雕匠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是《匠心》的“匠”。 同时,看《匠心》,还有更多的“心”,有待我们来感知和体会。影片讲述了青年设计师陆曦和台商方寒冰,因一个建筑修复方案,而重回故乡寻找解决方案的故事,看似寻找技术和艺术,实则寻找的是一份初心,要打开一段心结。那是凝结于“匠”化的作品之中的精神内涵。如果说“匠”是以作品打动我们,那么“心”便是以情感打动我们。影片中几位年轻人在情感和事业层面的追求,对我们而言,有许多的感同身受之处。 而在《匠心》之中,所谓“匠心”,仅有技术,没有毅力、耐力和灵气,同样不能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非遗财富。这也正是我们常说“能工巧匠”中的“能”与“巧”的重要性。这是在艺术创作层面的“匠心”所在。但放眼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匠心”并非仅仅指艺术创作,也包括我们所要面对的所要经历的万事万物,都需要付诸十二分的虔诚与敬畏,三百六十行,行行见匠心,大到国之重器的研发制造,小到居家生活的整洁有序,这是一个匠心可以无处不在的时代,但是很明显,这也是一个匠心缺乏,亟待回归的时代。 归根结底,《匠心》的故事,正是一个关乎“追梦”的故事。我们所要追的这个“梦”,便是匠心,这个我们亟需必须,却又逐渐在背离疏远的一种精神。当然,一直以来,有关“匠心”的故事,并不少见,气势恢宏如《厉害了,我的国》,赏心悦目如《舌尖上的中国》,神秘精致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平凡伟大如《中国手作》等等,技艺需要代代传承,匠心更需要代代传承。 由此,电影《匠心》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虽然影片没有大的卡司和流量小生,并非是大导演的创作,甚至在品质层面也不够完美,尚有提升空间,但导演王凯阳,主演马少骅、张迪、姚以缇等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我们也确实从其中,感受到主创人员的匠心,并由此激发我们的匠心生存,这是《匠心》的社会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