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的日子》:强大到令人羡慕的镜头捕捉力
电影导演的镜头,就是观众的视角。导演可以决定让观众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从而有了一种上帝的操纵感。于是,有些很“聪明”的导演,会对镜头内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视觉感受;而有些很“笨”的导演,则喜欢用镜头去捕捉现成的东西,从而呈现出一种真实质朴的视觉感受。10月19日内地上映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的镜头大部分是“笨”的,同时又有几段“聪明”的。导演张罗平用这部处女作,展现了强大到足以令同行羡慕的镜头捕捉力。 《向阳的日子》从故事上来讲比较偏文艺,是以父子亲情为主题的舒缓叙事,没有强情节带来的刺激。亲生母亲和奶奶相继去世后,尚且年幼(官宣10岁)的向阳(海尔夫 饰)只好回到了已经组建新家庭的父亲身边。倔强的性格使向阳无法融入这个新家,并与继母(王力可 饰)矛盾日益加重。好在向阳还有父爱——向阳父亲(吴超 饰)经常以“偷偷地”方式关照着自己的儿子。在向阳与父亲的接触中,父亲的一些青春往事被挖了出来。以前我们常看到父爱回归的故事,而本片则是回归父爱的故事。 本片虽然没有采用方言对白,但是村落场景、角色造型对中国西北乡村的还原十分到位。再加上全片只有吴超和王力可两位职业演员,其他角色均由非职业演员担当,令本片的生活流质感特别强烈。导演张罗平之前是著名的人像摄影师,曾捕捉过无数明星的魅力瞬间。这次他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对准了这样一群普通的人。在他的镜头里,观众的旁观感会特别强烈,很真实、很客观。尤其是近景和特写,对人物情绪和内心波澜的捕捉特别到位。观众会感觉这些角色并没有去表演什么故事,而是简简单单地过自己的日子。他们并没有诉说欲,但导演却捕捉到了他们行为和表情中的诉说。 在大范围写实的情况下,如果能插入一些非写实的镜头,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向阳的日子》里至少有两处的镜头是和其它段落有着强烈的视觉区分的。一个是开篇的葬礼,用了很奇异的蒙太奇方式,让观众有了点儿云里雾里的迷惑。直到后来向阳从小舅那里探知了父亲的青春往事,观众才能回味出片头蒙太奇的意思。另一个是向阳在奔跑的途中进入了一段超现实的森林。这里的镜头在色调和光影上有明显的设计痕迹,用意在于表达抽象的精神世界。这种手法在西方电影里并不罕见,但国产片一般不太敢用。这两处一个是对具象仪式的捕捉,一个是对抽象意识的捕捉,赞哦。 设计力和捕捉力,是导演的两项基本功。不过在商业大潮下,很多新人导演都迷信般地去突出自己在前者上的功力,而忽略了后者所带来的力量。其实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故事、情感、主题,都应该由角色来推动。抓观众的不一定是强烈的情节点,而是在每一个时刻人物们的状态。试想,如果没有前边精准的人物捕捉,只有片尾的身份反转的《无双》,会好看吗?也许今天看到《向阳的日子》的普通观众并不算多,但导演的捕捉力会给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观众就会在影院里看到他用强大的捕捉力拍摄得更精彩的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