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是本·阿弗莱克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 影片的英文名、同时也是影片中那部佯装要拍摄影片的标题:Argo。这个词来自于希腊神话,其本意是指“阿尔戈号”。阿尔戈号是一条船的名字,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此后该船作为进献雅典娜的祭品被焚毁。
- 影片中那部伪造的电影剧本,其原名叫做《光明王》(Lord of Light),是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的剧本,改编自罗杰·泽拉兹尼(Roger Zelazny)的小说。
- 托尼在上飞机前给他妻子打电话无果,遂在小纸条上写下留言。但是在前后几个分镜头中,字条上字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 在最后阶段,飞机起飞的时候那架波音747的襟翼角度为0。而通常情况下,载重的747起飞时襟翼角度应该在10度,对于起飞距离有限或者载荷很大时,可能会使用到20度。
- 负载的747起飞速度(相对空气)大约在250-300km/h,空机都要200以上。满载甚至会达到320以上。以这个速度,叛军的警车根本就追不上,更别谈在跑道尽头停下来目送747了。另外以747满油滑行时的噪音,片中那几个角色不挂也晕,车也不会如此完好。
- 伊朗官方无权扣留美国人,但是却有权逮捕偷渡者。如果民兵真的在最后时刻发现计谋,只要给军方,或者警察一个电话,那架飞机就会被调回,飞机再怎么快也不可能一起飞就离开伊朗领空吧。
- Tony接受任务后飞往德黑兰前,取下结婚戒指,露出的劳力士手表表扣是00年之后的新款表扣,不是七八十年代的表扣。
- 为了让演员能了解并更好地理解那段时期,本·阿弗莱克要求饰演大使馆内难民的演员一起在一个装饰成1979年风格的屋子里住一个星期。
- 电影中没有一个场景是真正在伊朗拍摄的。
- 除了饰演加拿大大使的管家Sahar之外,施拉·万德还给这部电影的开场做了旁白。
- 艾伦·阿金是第一个确认出演的演员。
- 本·阿弗莱克在2011年3月首次会见前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讨论这一角色。会面定在华盛顿特区查德威克栏K街这一臭名昭著的间谍奥尔德里奇·埃姆斯把美国机密文件泄露给克格勃的地方。但是在电影中,首次集中策划关键计划的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的烟家餐厅(the Smoke House restaurant),这个现实生活中许多影视名人常去的地方,乔治·克鲁尼和格兰特·赫斯洛夫的公司SmokeHouse Productions就是由此得名。
- 假电影为真正的Argo任务设计的海报是很平凡的黑白样式,电影中能在为新闻媒体举行的案头排演之前的背景中略略看见。在同一场景中,也可以看见被用在电影中的彩色假海报。
- 电影里伊朗革命卫队配备的步枪是从库存中精选的G3-A4,这是由伊朗国防工业组织制造的德国H-K G3步枪的一个变种。电影制片人们明显在尽量克制自己不使用容易被发现的AK-47步枪,虽然这是在人质危机仅两年后与伊拉克的战争中伊朗革命卫队确实在使用的枪。
- 这部电影的剧本被列入了2010年的剧本“黑名单”——年度“最受喜爱”的未拍摄剧本。
- 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是由身在白宫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通过卫星传播宣布的。
- 斯科特·麦克奈利和Kerry Bishe在电影中是夫妻,他们在AMC的原创剧《奔腾年代》(2014)中也是夫妻。
- 这部电影和《金粉世界》(Gigi)(1958)并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最短片名。最长片名是《指环王3:王者归来》(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有10个单词35个字母。
- 这部电影共有120个有台词的角色。
- 这部电影被列入了史蒂文·施耐德编辑的《有生之年必看的1001部电影》中。
- 约翰·钱伯斯本人曾和导演艾伦·阿金在他的电视电影《Twigs》(1975)中共事。
- 1972年维克多·嘉伯在多伦多的《福音》中饰演Ken Taylor,被发掘成为了第二个入选的演员。
- 马丁·肖特在《Second City TV》(1976)的一个小品(1982)中饰演了这部电影中的角色Ken Taylor。
- 对电影台词时使用的银色机器人服装也出现在了Adult Swim的剧集《反恐也疯狂》中。
- 汉弥尔顿·乔丹和电影中他的饰演者凯尔·钱德勒都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大学。
- 这是本·阿弗莱克和提图斯·维里沃合作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为《城中大盗》(2010)和《失踪宝贝》(2007)。
- 这是本·阿弗莱克和维克多·嘉伯合作的第二部电影,上一部为《城中大盗》(2010)。
- 本·阿弗莱克和罗利·科奇瑞恩曾一起出演了《年少轻狂》(1993)。
- 本·阿弗莱克执导的三部电影都被认为是奥斯卡最佳配角出处:《失踪宝贝》(2007)中的艾米·莱安,《城中大盗》(2010)中的杰瑞米·雷纳,和这部电影中的艾伦·阿金。
- 托尼·门德斯下飞机后在机场转机到德黑兰时从本·阿弗莱克和他的家人背后经过。
- 出演伊朗领事馆官员的Rafi Pitts还是本·阿弗莱克这部电影的私人顾问。
- 结尾戏剧性的在被共和国卫队追上的最后时刻飞机起飞了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现实中,外交官们搭乘航班时带着预订的机票并且毫不费力地登上了飞机,而且是上午5:30的航班,那时根本没有共和国卫队执勤,况且他们对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热心。
- 当电影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时被批大大削弱了加拿大政府在救援中的作用很不公平。导演本·阿弗莱克同意这一观点并且重写了后记部分的内容,阐述了中情局行动与加拿大政府的努力相互补充,而这次任务成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国际合作的例子。
- 在托尼·门德斯和他的团队将要离开伊朗时提问他们的伊朗卫兵队长和托尼刚来到这个国家时在机场逮捕了一名女子的警卫是同一个人。
- 几个真正的托尼·门德斯家庭成员在六人组被允许登机后临时扮演了巴士乘客。
- 在袭击美国大使馆时获得的很多机密材料现在都能在德黑兰的博物馆中看到。
- 约翰·古德曼饰演的约翰·钱伯斯是唯一一个出演了一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的现实生活中的奥斯卡获奖者。
- 漫画家Jim Lee有一些虚构电影的故事大纲,当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他在推特上说他完全没想过这些会被用上,他买这些只是因为他是杰克·科比的粉丝。
-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皮尔斯·摩根的采访中说,他相信这部电影是一部当之无愧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伟大剧作。但是卡特指出,故事中90%的主意和最终完成计划是加拿大人的功劳,但电影几乎全都归功于美国中央情报局,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是很优秀的。另外,卡特认为主角应该是策划了整个过程的加拿大大使Ken Taylor。
- 制作这部电影使本·阿弗莱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入CIA总部内外的机会。
- 本·阿弗莱克先按普通电影规格拍摄,再把帧数减少一半,把画幅放大到200%来增加画面粒度,让电影更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格。
- 本·阿弗莱克模仿了《总统班底》(1976)中摄影机的移动和繁忙的办公场景的片断来反映CIA总部的日常运作。
- 在洛杉矶拍摄外景时,本·阿弗莱克借鉴了电影《谋杀地下老板》(1976)。
- 在现实中,托尼·门德斯在德黑兰只呆了一天半。
- 在电影中,英国和新西兰在德黑兰的大使馆都拒绝了六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他们仅有的避难所却抛弃了他们。事实上,英国大使馆给六人提供了几天的保护,但大家一致认为加拿大大使馆更安全、合适,于是他们就搬走了。一位新西兰官员运送他们过去,英国在当时也帮助了被困在当地的其他美国人。导演本·阿弗莱克承认他为了加快剧情进度,营造紧张的局势而故意偏离了事实。
- 在现实生活中,化装师约翰·钱伯斯想出了电影名Argo,因为他很喜欢敲门笑话。在电影中,该片名成为了一个低级笑话。
- 看了影片结尾的存档录像中针对加拿大在救援中所起作用发出严重威胁的伊朗官员后来被他所服务的政权处死了。
- 当约翰·钱伯斯,托尼·门德斯和雷斯特·席格在想办法让他们的假电影计划看起来更真实可信时,席格回想起了他曾经和洛克·哈德逊一起拍电影时从中得出的结论:如果想让人们相信一个谎言,你要让媒体替你传播出去。这个看似“不合逻辑的推论”参考了一个事实:哈德逊是作为19世纪50年代性感象征的好莱坞巨星之一,是未出柜的同性恋者,而他的经纪人亨利·威尔逊主动把哈德逊“女友”(实际上是公司安排在公共场合的女伴)的虚假信息公布给了主流媒体。当八卦小报《Confidential》威胁要公开哈德逊是同性恋者时,威尔逊反而公布了他的花名册上不出名的两个明星(Rory Calhoun和Tab Hunter)的丑闻,还安排了他的秘书和哈德逊的一场假结婚,哈德逊是个同性恋者的事实直到他于1985年去世才在好莱坞以外广为人知。
- 约翰·古德曼出演了两个相继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艺术家》(2011)和《逃离德黑兰》(2012),在这两部影片中他饰演的都是好莱坞的人物:《艺术家》中的制片人和《逃离德黑兰》中的化妆师。
- 在电影中,托尼·门德斯在和他的儿子看《人猿星球》(1968)时突然想到了假电影的主意。约翰·钱伯斯为这部电影的原稿设计妆面,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 这是继《撞车》(2004)后,7年来的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却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电影。
- 这是继《为黛茜小姐开车》(1989)后,23年来的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却没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电影。
- 救援的故事最早在1981年仿照Lamont Johnson执导的电影《逃离伊朗:加拿大犯罪计划》(Escape from Iran: The Canadian Caper)(1981)拍摄。
- 伊朗裔美国人遭到愤怒的美国抗议者袭击的资料片是在洛杉矶贝弗利山庄希尔顿酒店拍摄的,与假《Argo》电影对台词所在的是同一个酒店。
- 前中情局局长George Tenet(任期1997至2004)推动了传记的出版。由于官僚体制和尚未解决的伊朗人质危机,直到Tenet担任中情局局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建局50周年纪念时,他说服托尼·门德斯写一份关于营救任务的报告和传记,这段历史事件才得以被人们熟知。
- 在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后,本·阿弗莱克开玩笑说他没感到特别委屈,因为他也没得到最佳男主角提名。
- 雷斯特·席格据说是一个复合的角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约翰·钱伯斯的一个化妆师朋友Robert Sidell冒充假电影的制片人,Sidell的妻子Andi是假制片公司的前台接待员。本·阿弗莱克以为Sidell和钱伯斯一样已经去世了,但在电影上映之前接到通知说Sidell还活得好好的。阿弗莱克与Robert Sidell飞到这部电影在洛杉矶的首映式,在开幕词中,他为Sidell那一部分的任务给予了他表彰。
- 这是第一部本·阿弗莱克执导却没有参与剧本撰写的电影。
- 这是自《大饭店》(1932)后第一部没有提名最佳导演或最佳主演类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 Chris Terrio写剧本时他想象的托尼·门德斯是由乔治·克鲁尼饰演的。
- 艾伦·阿金承认尽管他饰演的雷斯特·席格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但他基本上是以在人质危机不久前去世的电影大亨Jack L. Warner为依据的。
- 莎莎·嘉宝的贝弗利山庄地产外景为了作雷斯特·席格的家而扩大了一倍,嘉宝在电影拍摄期间由于病重而不能观看摄制过程。
- 在电影开始时可以看到华纳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