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的拍摄用了两年的时间,累积了60000G素材。
- 为了拍摄影片,剧组去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桐庐、舟山、黄山、西双版纳、景洪、丽江、香格里拉、成都、柳江、峨眉山等城市,还有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日本,累计飞行约24万公里。
- 影片本来拍摄了10位创业者,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删掉了3个人的戏份。
- 为了宣传,导演施秋荣连续两个多月没好好睡觉,没有助理,没有团队,一直在路上,自费跑了五六十个城市。
- 导演夫妻施秋荣和胡弦用两年时间,跑了5个国家、20多个城市,拍了8万多G素材,最终电影只用了8个G。后期剪辑花了两年多时间,不停反复,“熬”走了7个编辑。
- 品牌方定下了10个人物,这导致拍片的过程很艰辛。整个制作过程耗时4年,导演夫妻俩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在后期剪辑阶段,压力实在太大,胡弦有一次崩溃了,两人凌晨3点在高速公路上哭喊“为何这么辛苦,我们还要坚持做这个片子?!”这个片段被车载记录仪记录了下来,剪进了电影花絮。
- 一家国外汽车品牌看过导演夫妻作品后联系他们,希望合作拍摄一部关于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的片子,这就是《内心引力》的由来。
- 为了拍这部片子,胡弦迟迟不敢要孩子,女儿到来已经是影片尘埃落定的时候。
- 为了展现方所的美学内涵,资金并不充裕的团队专门找来现代舞演员,在刚落成的成都方所拍了一段唯美的舞蹈镜头,花了12万元。
- 《内心引力》还拍了罗振宇,但最终导演施秋荣只在影片开头引用了罗振宇的声音,没有留下他的故事。因为在他看来,罗振宇是互联网类型的创业者,也成功太快,与其他几个故事调性不一样。
- 2016年3月,片子粗剪出来,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约600人的放映。3位帮忙的公关公司职员深受震撼,观影结束没多久就辞职了,其中一人舍弃了两三万元的月薪,改行当了厨师。他说自己30岁了,决定实现从小就有的梦想。
- 片中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在该片拍摄刚从体制内辞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他觉得万一创业失败却又被记录下来,那将是很尴尬的。施秋荣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跟拍摄对象建立信任,消解他们的担忧和怀疑。到后来,张强会主动约他们去拍摄新近动态。
- 跟拍例外&方所创始人毛继鸿时,剧组“像狗仔队一样”跟到了欧洲,只为拍到毛继鸿演讲的镜头。
- 该片杭州的观影发起人“靖哥”是一家艺术酒店的合伙人,第一次观影让他情难自禁,“影片击中了我的心,击中了每一个为追寻自我价值而历经苦难的创业者之心”。他先后众筹了3场,数百人观看了电影,并与导演进行了交流。
- 该片拉萨的观影发起人也曾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因为失聪而苦闷,一个人去了拉萨生活。当他看到这部片子,深受触动,本来避世的他主动找到了导演,成为发起人。为了支持他,施秋荣自费去了一趟拉萨。
- 一位企业老板“萍姐”观影后资助了10万元,用于电影推广,她说不为别的,只为导演的真诚和中国未来有一个更好、更多元的文化环境。
- 起初赞助方有意将这部片子推向院线,被施秋荣打消了,他认为这样杂糅的题材不适合大荧幕。不过拍完这部片子,他改变了主意。
- 按照品牌方的设想,这是一部讲述创造力的纪录片,他们甄选了十个创业人物来拍摄,其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罗振宇。当时的他刚开始做罗辑思维,租借了一个小场地,没日没夜地录节目。但在成片中,这个最大的IP却只露了一面,罗振宇的故事被剪掉了。
-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十几个剪辑师参与了本片剪辑,最初是每个人物故事单独剪辑,后来为了上院线又改成混剪。
- 上映前剧组去了十个城市路演,但没有经费组织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一位朋友动用私人关系找来一些媒体,施秋荣自掏腰包,举办了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由于前期宣传不足,排片率很不理想。
- 在两三年的拍摄时间里,作为赞助方的宝马mini,和施秋荣的团队一年只见两三次,见面也不过是了解一下进度,没有干预创作。
- 根据点映观众的反馈,让施秋荣和胡弦下定决心要把这部片子搬到大荧幕上。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送审,影片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许可证,总体被评价“很积极”、“正能量”。
- 该片温州场放映结束后,一位女老师帮助导演联系了她生活的苍南县水头镇的院线经理,使得该片得以在当地放映。